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资讯 > 正文:

南华医院微创手术治愈罕见颅颈畸形

2025-08-29 16:34:59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陈锐 陈染羲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陈锐 陈染羲报道 生活中偶尔出现肢体麻木并不少见,但若出现“手被烫到却感觉不到疼,还能摸到东西”这种怪异情况,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极有可能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颈髓空洞”发出的预警信号。这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会悄然损伤脊髓,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患者可能面临肢体残疾甚至行走困难等严重后果。

近日,患者谭某某,因“四肢麻木无力3年”,辗转多家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后转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经系统检查,提示病变位于颈髓,颈椎磁共振显示长节段异常信号,初步考虑为脊髓空洞伴小脑扁桃体下疝。神经外科陈锐博士会诊后,患者转入神经外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颈髓空洞影像

转入神经外科后,全科医师经过讨论及全面评估,诊断患者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颈髓空洞”,且具备明确的手术指征。科室主任邹钦及陈锐博士治疗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需切除部分小脑扁桃体,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术后反应重,头昏不适感明显。手术组经过严密分析患者影像学特点,决定另辟蹊径,保留患者小脑扁桃体,在严密神经电生理监测下,为患者行“微创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松解术”。手术十分顺利,患者肢体麻木症状完全消失,无其他特殊不适,术后顺利拆线出院。

那么,什么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颈髓空洞?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一类罕见的颈椎“先天隐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颈椎(寰椎)发育异常,如后弓缺如、侧块变细,就如同“保护脊髓的房子少了根梁”。更为棘手的是,颅底斜坡后或椎管内还会出现一团“多余脂肪”,与发育不良的骨头共同挤压枕骨大孔区的脊髓与脑干。颈髓空洞则是这场压迫的“后遗症”。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在脊髓周围顺畅流动,但由于通道被堵,脑脊液压力不断升高,将脊髓中央管“撑”成空洞。这个空洞会像“小水泡”一样逐渐变大,不断挤压周围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这种病的症状极具迷惑性,常被误认为是普通颈椎病,但它有三个关键特点可帮助识别:

1.最特别:“分离性”感觉异常,是最典型的表现。例如,用热水洗碗时,旁人觉得烫,患者却毫无感觉;被针扎到,能摸到针,却不觉疼痛。

2.最明显:手无力、肌肉萎缩。早期患者会感觉握力下降,如握笔打滑、拧不开瓶盖;随后虎口、指尖的肌肉逐渐变瘪,手看起来“瘦了一圈”,严重时甚至会变成“爪形手”。若不及时干预,还会影响下肢,导致走路不稳,如同踩在棉花上。

3.最易被忽视:患者常感觉脖子和后脑勺长期酸胀疼痛,低头看手机、弯腰干活时疼痛加剧,甚至会放射到肩膀;转头、抬头时会感觉“卡住”,活动不灵活。很多人会选择贴膏药、按摩缓解,却不知不当按摩可能加重脊髓压迫,带来更大危险。

陈锐博士指出,这种病虽然罕见,但并非“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确诊主要依靠两项检查:怀疑有问题时,先做颈椎MRI,它能清晰显示寰椎的发育情况、脂肪的位置以及脊髓内空洞的大小;再配合医生的神经功能评估,如用针刺测试痛觉,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症状轻、空洞小,医生会建议先保守治疗,定期做MRI复查随访;若手麻无力症状加重、空洞变大,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扩大房子”,即切除部分骨头和脂肪,解除压迫;二是“引流空洞”,用细管将空洞里的液体引走。多数患者术后症状会明显改善。无论是治疗期间还是康复后,患者都要注意保护颈部和双手:颈部避免剧烈活动,少低头看手机,选择8-10厘米高的枕头;双手因感觉不敏感,做家务时要戴手套,用热水前先让家人试温,避免受伤。

别因 “罕见” 就放松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从不会说谎。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到神经内/外科(脊柱脊髓专科)检查,早一步守护脊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