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跑到霞流买烧饼

2025-04-24 14:55:54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陈检春
分享到:
 

在衡东,烧饼是一种很多人都喜爱的风味小吃,对60、7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份美好的记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吃上一个烧饼,应该叫做打“牙祭”了。

我算是一个烧饼的爱好者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坐绿皮火车去省城上大学,有次在石湾站停留时,跟在月台上叫卖的商贩买过一个烧饼当午餐,那夹心层的茴香味至今难忘。三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回县工作后,只要有机会经过石湾镇,我都要买上几个烧饼吃一吃、解解馋。吃烧饼有讲究,趁热吃最好,那种带着炉温的烧饼,吃起来又脆又香,咬上一口,生津开胃,齿颊留香,还时不时要用手兜住下巴,生怕浪费咬合时掉下的烧饼碎屑,那模样,那憨态,自己想起来都觉得有趣。我一直以为,烧饼只有石湾镇才有,因为在衡东,烧饼的名字就叫“石湾烧饼”,再通俗一点,也叫“石湾烧壳子饼”。

2004年,衡东土菜刚刚造势的时候,我曾向有关人士建言过,能否把石湾烧饼纳入菜谱进行开发。为此,我特意了解了一下石湾烧饼的来龙去脉。据传,石湾烧饼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石湾最早烧制和经营烧饼的是“运泰”糕点坊老板文友生。石湾烧饼采用白糖或红糖、茴香、茶油、面粉等为原料,其加工制作工艺精细,和面均匀,饼馅可口,火候得度,烧烤适当。到了清末民初,石湾烧饼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选配料范围更加广泛,独家经营历史宣告结束,先后出现了“协和祥”、“新泰福”、“庆丰祥”、“万利春”等多家经营。由于选料、和面、烧烤要求十分严格,成为衡东一种知名的风味小吃。解放后,历经变迁,目前在石湾镇本地比较有名气的烧饼店已经为数不多了。

前些日子,我回了一趟大浦老家,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塞给我几个烧饼,絮絮叨叨说,这是我老舅舅送过来,还说这是霞流街上现做的,非常好吃,可惜自己没牙了,吃不了。我自然不敢拂了老母亲的心意,当时便嘎吱嘎吱咬起来。这一吃不要紧,竟吃出感慨来了:老舅买来的烧饼外皮金黄酥脆,嵌着一层芝麻,还有星星点点的瓜子仁,内里香甜四溢,脆香扑鼻,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与满足。

霞流街上有烧饼达人!作为有点小馋的我,立马升腾起一种想一探究竟的念头。好在老家距离霞流街上只有七八公里路程,我立即驱车前往寻访。经过路人指点,我在霞流邮政支局附近找到了这家烧饼店。这是一层临街铺面,约200平方左右,和料区、成型区、烘焙炉、成品区规范整洁,两个中年男女正在将成品分装码放。我主动与他俩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男人姓杨,大浦镇新开村人,其祖父曾在大浦副食品厂工作,一手烧饼手艺传给了他的父亲,再传到他的身上,凭着这身祖传技艺,10多年前他来到隔壁的霞流镇谋生活,租赁这家店面从事烧饼生产和销售,夫妻俩既当老板又当工友,批零兼营加赶集,自己给自己打工,每天乐在其中。

我真心夸赞他家的烧饼味道好,与石湾那边做的烧饼一脉相承又另有千秋,询问是否有什么决窍,杨老板呵呵一笑道,用心做的,一定好吃。

据杨老板介绍,烧饼取胜之处在于它精细的配方和特殊的烘烤方式,制作烧饼关键是要把好五道工序:首先是和面粉,选用精面粉和匀和适,用刀切开面粉时没有气泡,而且软硬合适;第二道工序是做糖馅,要以50斤面粉加12斤红糖为宜;第三道工序是包馅,将面粉捏成一小块,象做包子一样将糖馅完全包裹起来;第四道工序是将包好的半成品用圆棍压匀,刚好一个发饼大小;第五道工序是将烧饼放在烤炉焙烤,8至10分钟即可。

对于烧饼店的产量、利润等情况,杨老板笑而不答,只是说比在广东那边打工没有差,他坦言,新冠疫情前,他曾一个小时内在南岳街上卖出过4000个烧饼,这几年衡阳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传统小吃也赶上趟了,自己家的烧饼一点也不愁销路。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也许,霞流这家店的做法不一定适合别人,但他家有三个特点值得分享,一是严控制作工艺,步步把关;二是敢于在饼馅内容、外皮辅料上创新;三是注意销售分层次,生产1元一个、1.5元一个、2元一个等三种不同价位的烧饼投放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眼看太阳西下,我起身返程,临别时,我购买了三大包烧饼,潇潇洒洒当了一回批发商。

车轮滚滚,思绪万千。石湾烧饼是一个地域名词,霞流做的烧饼也是石湾烧饼,这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只要大家都来关心关注这一传统美食,石湾烧饼一定能够走出衡东、走出衡阳,香飘三湘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