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方富贵丨田汉与李公真人的隔世之约

2025-09-15 19:34:4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方富贵
分享到:
 

秋光澹荡,云影轻飞。2025年仲秋,稻浪翻金之时,我与友人循着谷香行至长沙县果园镇,忽见飞檐挑破青空——李公真人观静立阡陌之间。当范圆道长轻启朱门时,檐角铜铃漾起层层清响,恍若宋元明清的跫音在青石板间流转,惊醒了沉睡八百年的时光。

1907年秋夜,霜色浸染长沙县果园镇。九岁的田寿昌(田汉本名)赤脚踏碎长工塘石板桥的月影,怀中《诗经》用油纸裹了三层,仿佛护着稀世珍宝。行至道观西墙,忽有流萤明灭,引他望见“李公真人观”匾额在月轮中浮沉,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八百年道观,宛如一艘悬在星河里的渡船。

“小子又来蹭灯了?”守观道人含笑推开偏殿木门,见孩童裤脚沾露却目如晨星,“今日讲《黄庭内景经》可好?”

“求先生先述真人分桃典故。”少年田汉研墨铺纸,眉宇间透着超越年龄的庄重。

烛火摇曳间,殿内壁画上的李公真人衣袂恍若飘拂。道人轻叩磬钟:“南宋绍熙年间,少年李育万(真人俗名)月夜得遇异人,获赠仙桃一枚,与妹分食后,通晓天地至理。精研医道三十载,所配汤药被百姓尊为‘神水’,活人无算。”

当听到“四八之数可超凡入圣”时,田汉突然指着殿柱楹联上联朗声念道:“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这不正是真人济世之志么?”

道人手中拂尘应声而落,满眼震惊。三十二岁得道的李公真人,正是以四八之数参透“小庙堂大天下”的玄机。而眼前这个每日跋涉四里求学的赤足少年,竟一语道破天机。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12年雪霁冬日,十四岁的田汉在道观戏台排演新剧,忽见台侧花岗岩楹联下联:“平常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他怔然抚过石刻——昨日《新青年》杂志上倡言“平民戏剧”,竟与八百年前道医“为民请命”的精神隔世相合。雪压白果树的簌簌声中,他提笔疾书:“真人之仁德不在庙堂,在瘟疫时神水救民;戏剧之魂灵不在华屋,在唤醒昏睡之国民。”墨迹未干,楹联在雪光中竟泛微芒。

谁料这微光,竟成了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1934年上海铁窗内,三十六岁的田汉夜半辗转,忽然忆起左宗棠率三军远征新疆时,正是李公真人“神水”解救瘟疫。他倏然彻悟——“四八之数”不仅是李公真人修行年轮,更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寒夜中,《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句破空而出“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他喃喃自语:“当年真人以神水救三军,今日我以歌当药润苍生!”

可命运波澜总在不经意间涌动。1968年寒冬,七十岁的田汉在批斗会上仰望漫天飞雪,惚见五人合抱的白果树绽满金叶,戏台上正上演话剧《关汉卿》。当听到“血写的文字比墨写的要贵重”,他蓦然朗笑:“原来如此,聂耳便是我的桃妹啊!”众人愕然间,唯他心澄明澈——《义勇军进行曲》正是他与聂耳共践“分桃之约”,恰如李公真人与妹妹分食仙桃的八百年回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9年重阳节,第四代白果树新枝桠轻拂戏台飞檐。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八百年道观中响起,老道长手持拂尘,向游客讲述往昔。风中飘荡着跨越八百年的对话:李公真人的药囊化作田汉的笔墨,田汉的文稿变作新世纪的代码。庙碑上那篇《紫霞赋》,在秋日阳光下字字灼灼:“道在济世,艺在醒民,庙堂虽小容天下,赤足亦可量乾坤。”

余音散入暮色时,游客忽见夕晖透过白果树叶,在地面投下的光影,竟与田汉幼时赤足的脚印轮廓相似。顷刻间,众人豁然开朗:那道自南宋月夜启程的紫霞,从未消散。它穿过民国的铁窗,化作新中国的晨星,最终照亮所有在泥泞中前行的赤足。

八百年“桃约”,约的不是仙缘神话,是一代代人以身为渡、承先启后的永恒守望。恰似白果树岁岁新生,总将绿荫覆护后来之人;亦如田汉赤足踏过的霜路,终成响彻神州的金玉之声。文明传承的真谛,从来就镌刻在凡人用双脚丈量的崇高之路上。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终将汇聚成照耀历史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