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书画人物 > 正文:

《书法报》编辑部主任:他们是“六十年代”

2018-01-31 21:43:31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张波
分享到:
 

  作者:张波

  背景:1月19日上午9:30,由湖南省文化厅、省书法院、衡阳市政府主办,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广新局承办,衡阳市美术馆、崇盛国际柏石艺术中心协办的"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在湖南衡阳崇盛国际柏石艺术中心开幕。

  2017年10月下旬,我参加了此展的看稿会,这次在展厅中观看"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的所有作品,前后两次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看稿的时候,只是单纯面对面地和作品交流,感受也是单向的。在展厅观展,每一位作者的作品旁都附有"创作手记",可以起到导览的作用,感受也是双向的了,装裱后的作品挂在展厅犹如盛妆的新娘让人频频注目,而附在作品旁边参展书家的"创作手记"则是我的关注重点。这些"创作手记"是他们关于问学、人生经历、书法艺术意识的"心语"。如高庆春在"创作手记"中说,"书坛60后群体确有其特殊性,经历过‘文革’,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正赶上传统文化的复兴,并感受着社会变革的躁动。这个年代的书法人有其特殊的坚韧、执著、自信、低调与睿智,今天已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这对"六十年代"书家所经历、成长的社会环境概括得简洁明了。王家新在"创作手记"中说,"疏离作品的创造和书界的活动,日渐习惯于常态下的书写,抄书、临摹、日记、诗文稿本,以此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世界越现代,行藏越古典,外面越喧嚣,内心越清寂,这应当是当代书者的写照,尤其是进入中年的六十年代书家的状态";韦斯琴在"创作手记"中说,"50岁之后,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都在汲古中求新";王厚祥在"创作手记"中说,"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人是书法家一辈子的功课,应活到老学到老";修伯在"创作手记"中说,"于我而言,书法乃生命中事";陈洪武在"创作手记"中说,"自填《水调歌头》词,随手写来,一任心迹",这些是对书法学习状态、表现方式的真情阐释。

  参展书家的作品风格大体都熟悉,且作品也先期看过一遍,但还是有几位书家的作品在展厅中给我意外的惊喜。陈洪武的行书自作词《望月有怀》中堂,看稿时好像是两张分开的条幅,展览时则拼成规格为250cm×110cm的中堂了,加之写的是自作词,更添几许书生逸气,于一派江左风流蕴藉中显出高格。于明诠小行书《录古人咏衡阳诗四首》虽是写在四尺对开(规格为138cm×35cm)宣纸上,但在展厅中不显其小,因为与他平常粗头乱服的破锋书写大大拉开了距离,很文气,感觉也很新鲜。李远东虽以碑楷驰誉书坛,但展览中他的规格为242cm×140cm的草书自作诗《回环镇海楼》中堂,打破了我对他是碑楷书家的认知,其以碑入草的探索尝试,对于当代书法创作前进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上,有理论家说:"碑和帖,就像男人和女人,是应该分清楚的。"我对此说法,持保留意见。清中期以降,一代代书人探索碑帖融合、碑帖结合,法脉绵延不断,若余音绕梁,出现了多不胜数的大家,这个方向应该说路子还是宽广的。李远东的两件作品,俱为自作诗,亦让人看到他在传统文化上的内在修养。李守银的隶书许多人都熟悉,但展出的带有章草意味的五言对联(规格为240cm×54cm×2),结体恣肆,用笔灵动,令人耳目一新。

  在展览当日下午举行的研讨会上,理论家和参展作者分别发言。鄢福初代表主办单位发言时说,"六十年代"书家正是人生、艺术、创作水平和学术积累的成熟期,将这些书家的作品放在湖南展出,和湖南省书协所倡导的"以创作为中心、围绕创作开展工作、以学术为引领"的工作思路是相契合的。周俊杰代表理论家发言时说,湖南人推动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湖南这次举办"六十年代"书家展,也是开风气之先的举措。上午看了展览,也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我曾多年参加全国展览的评审工作,所以本次展览中的一些作者大多熟悉,但研讨会也不能都说好话,还是要讲些大实话的。我觉得展览的作者中,有一部分人这些年没有进步,写得很熟,这种熟说得好听点是所谓的风格,但太熟也就俗了。感觉有些人十几年都不临帖了,这很可怕。清代大书家王铎还"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呢。参展作者中有些人已是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或各省书协的主席团成员了,应该是有一定名气的,有的名气还很大,但说实在的,作品水准令人失望。建议在以后的展览中采取淘汰机制,让真正有水平的作者参与进来,体现展览的学术含量。胡传海发言时说,对于展览,大家通常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真正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应该说,参展的作者大多都是当代书坛具有创作实力的书家,但名气大的书家作品反而没有写出水平和高度,和其名气不相副。总的来看,作品的取法范围比较宽泛,"六十年代"书家应该以这个展览为平台形成创作流派,从书法美学立场细分、细化创作实践及其表现。姜寿田发言时说,书法传统不可预测,一切历史都是某个时期的当代史,书法创作应是理论家与创作家相互互动共同创造结果的反映,"六十年代"书家不能陷入书法艺术探索的惰性误区,应积极主动作为。李廷华发言时说,"六十年代"书家的书法文化属性和艺术特质之辩将成为当代有争论的话题。杨勇发言时说,"六十年代"书家从群体价值、历史使命方面都有幸与不幸的表现。朱中原发言时说,"六十年代"书家到底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陶然发言时说,"六十年代"书家大多是从展览中走过来的,一些作者应树立参加这个展览和参加原来赖以获奖成名展览一样的崇高感,需要认真对待。在参展作者代表发言时,赵山亭和刘新德分别表示,今后还要更加深入地加强对书法经典的汲取。王亚洲表示,对于创作中"自然"的追求,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于明诠说,自己比较在乎心性的体验和诗性的表达,将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中植入更多"心事""诗事"。王厚祥说,传统学得越深入才能走得越远,将不断深入传统。林峤说,这些年主要将精力放在画画上了,但会沉寂下去将怀素的帖下力临,以期有突破。崔向君建议,下次展览可以要求提名书家提供5件作品,由专家组成的学术提名评审委员会挑出2件作品参展,展览作品展完退件,可能这样遴选出来的作品将会更耐看些。

  当日晚间,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和媒体代表小聚时说,"六十年代"书家展这次展完后,考虑将展览落户衡阳,以后连续办三年,再考虑办成双年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强调"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本次展览也正是在郑建新和倪文华的亲自过问下,由衡阳市文体广新局局长蒋勋伟、副局长刘晓文,衡阳市美术馆馆长吴帆、党支部书记欧阳晓琳等一班当地文化单位负责人积极行动抓落实,才使得展览的组织、征稿、展出、出书、接待等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推进,如期开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衡阳市党政、文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新风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回汉的高铁上,我亦想到,本次展览的"名家"如何界定,"学术"如何体现,参展人员如何遴选,是否考虑书体的代表性,湖南籍参展作者人数是否略多?这些都是书法界所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个展览被冠以"名家""学术"了,是不是展览就真的是"名家""学术"了?还有一些优秀的"六十年代"书家没有出现在本次展览中,也使人感到有所缺憾。好在展览还要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以后持续加以改进。"六十年代"书家展还留下了几个耐人寻味的"烙印",除却参展书家俱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力支持本次展览的郑建新、倪文华,展览的学术主持姜寿田也都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合力奏响从"六十年代"人身上发出的书法强音,期待"六十年代"书家排除干扰,拭去头上的浮华、光环,以更加务实的心态真心沉潜下来,进而在当代书法史中留下更多更长的艺术轨迹!(本文作者系《书法报》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