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认证的敷衍与宽松让未成年人模式沦为摆设
据《人民日报》报道,山西太原市读者侯婷反映:“孩子今年读初二,我特意在多个手机应用上开启未成年人模式。但没过几天,孩子就找到了‘窍门’:卸载软件后,用家里老人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或者干脆和同学在别处租用成年人账号……”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规章制度,家长花心思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为什么还能被孩子轻易解除?
未成年人模式失效,直接源于技术防线没能“固若金汤”——实名认证的敷衍与宽松,使孩子用亲友身份证轻易绕过限制;卸载重装、应用分身等简单操作即可破解;而多重验证机制的缺失,更让支付行为在无风险破解,急在治标,重在治本。当前,未成年人模式的“内容池”常被诟提示下畅通无阻。当技术防线变得千疮百孔时,未成年人模式必然难逃沦为“纸墙”的命运。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平台作为技术防线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堵住卸载重装即可绕过限制等低级漏洞,并对可能滋生破解交易的社群与评论进行动态监控。同时,相关部门要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执行刚性,对纵容破解或防护不力的平台依法追责,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斩断租号代刷等灰色产业链。
不让未成年人模式被轻易病为“幼稚单调的孤岛”,已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年龄分层的信息需求。这要求相关部门要以“疏”代“堵”,引导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用优质内容吸引未成年人。平台亦应建立“白名单”机制,联合权威机构与优质创作者,大幅扩充适合各年龄段的精品内容,让未成年人模式真正成为青少年丰富而迷人的“成长沃土”。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防护网络的基石作用。家长在依赖技术防护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的榜样。
《北京青年报》
联系我们:
投诉邮箱:1033960924@qq.com 传真电话:0734-8888043
来自对方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