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红色课堂:谢维俊故居的交旅融合创新实践 ——公交专线、智慧导览如何重构红色旅游体验
衡阳新闻讯 通讯员曹姣雄报道 在湖南耒阳,一条串联红色记忆的“流动课堂”正悄然改变传统旅游模式。谢维俊故居依托公交专线、智慧导览等交通创新,将红色教育、生态景观与交通网络深度融合,让游客在穿梭的公交车上聆听历史,在指尖的屏幕上触摸革命故事,开创了“车轮上的红色课堂”新模式。
公交专线:打通红色旅游“最后一公里”
“以前来谢维俊故居要转好几趟车,现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直达!”游客王先生感慨道。近年来,耒阳市开通5条红色公交专线,以“城区—谢维俊故居”为核心,辐射湘南起义旧址、敖山庙伏击战遗址等红色景点,形成“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精准对接需求,优化出行体验
高频次覆盖:公交专线每日发车6班次,高峰时段每30分钟一班,节假日增开旅游专列,日均运送游客超800人次。
无缝接驳设计:在谢维俊故居、蔡伦竹海等景区设置专用停车场,与城乡公交实现“零距离换乘”,解决游客“最后一公里”难题。
惠民票价机制:实行“2元普惠票+5元景区联票”组合,降低出行成本,吸引更多家庭游客。
交通扶贫显成效
公交专线串联起沿线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售卖土特产。淝田镇肥美村村民谢阿姨在村口开设“红色驿站”,日均收入达300元,“现在游客多了,我们的红薯干、茶油都不愁卖了!”
智慧导览:重构红色文化叙事方式
“一部手机游红旅”,科技让历史‘活’起来
耒阳市打造的“耒阳红旅”小程序,集成了红色旅游的数字化创新:
沉浸式导览:扫描故居内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谢维俊烈士的VR影像,身临其境感受“三边剿匪”“长征突围”等历史场景。
个性化路线推荐:根据游客兴趣智能生成“红色研学”“生态徒步”等定制线路,同步推送周边餐饮、住宿信息。
实时互动体验:小程序内置“红色知识问答”“VR答题挑战”等互动模块,游客在游览中完成学习任务可获电子勋章。
智慧管理提升服务效能
动态调度系统:通过GPS定位公交车辆,实时更新车辆到站信息,游客可通过小程序查看车辆位置,避开拥堵路段。
无障碍服务升级:针对老年游客和残障人士,推出“无障碍导览”功能,提供轮椅租赁、语音播报等贴心服务。
农旅融合:交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交通网络激活乡村经济“微循环”
“红路+产业”模式:依托公交专线和智慧导览带来的客流,谢维俊故居周边建成红薯干加工厂、油茶体验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交通+电商”突破:通过物流体系与交通网络对接,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下单、次日直达”,销售半径从县域扩展至全国。
生态与人文共生的旅游新场景
红色旅游公路串联生态景观:沿路设置35公里骑行道、20公里步行道,游客可骑行穿越竹海,参观“沙洼沟战斗遗址”纪念碑,体验“红色教育+生态休闲”的复合场景。
乡村文化符号活化:在公交站点、驿站等交通节点设置“红色记忆墙”,展示村民捐赠的老物件(如红军斗笠、农耕工具),讲述“一家三代守护烈士故居”的感人故事。
专家点评:交通创新激活红色资源的“乘数效应”
中南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张教授认为:“谢维俊故居的实践,体现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耦合。公交专线解决了‘可达性’问题,智慧导览提升了‘体验感’,而农旅融合则延长了‘价值链’。三者共同构成‘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闭环,为革命老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结语】
从“车轮上的课堂”到“指尖上的历史”,谢维俊故居的交旅融合实践,不仅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更以交通创新重构了乡村空间价值。未来,随着“红色旅游+”模式的持续深化,这条流淌着革命热血的湘南红路,将继续书写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