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锚定“挑大梁”使命 绘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唐家华报道 从“中国钟表产业基地”日产能30万只钟表远销83国,到文旅综合收入半年突破41亿元;从招商引资合同额达120亿元,到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营商环境“双优秀”——衡阳县,这座兼具船山文化底蕴与红色基因的千年古县,正以“经济大县挑大梁”的担当,在“五大行动”蓝图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省委省政府支持经济大县发展的政策,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解渴的‘及时雨’,更是催人奋进的‘冲锋号’!”10月15日,衡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峰接受衡阳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语气里满是振奋,“衡阳县正攥紧四大核心优势,把政策红利实实在在转化为发展动能,卯足劲构建‘4+3+X’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打造出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四大优势筑牢发展根基
“衡阳县的底气,源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知。”杨峰坦言,县域发展的核心在于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亮。目前,衡阳县正凭借四大“王牌”抢占发展先机:战略上,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交汇点,作为衡阳经济大县优先承接省级试点政策,财力、人才等“政策红包”精准落地;经济上,增速持续跑赢省市平均,钟表、陶瓷等四大特色产业总产值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今年1-8月钟表产业税收激增160.62%;区位上,作为三大经济板块“交汇核心”,交通网让物流效率高、成本低;要素上,40万在外乡贤形成“人力活水”,综合运营成本低于周边,叠加全省前列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落地即生产、投产即盈利”。
依托优势,衡阳县正通过“湘商回归”激活发展动能——近年引进企业中6成以上为“老乡回归”项目,仅钟表产业就集聚143家企业,成功打造“中国钟表产业基地”。“我们既抓传统产业焕新,也抓新兴产业培育,目标就是形成‘衡阳特色、全国知名’的产业品牌。”杨峰说。
招商与营商共筑发展强磁场
“招商引资是‘一号工程’,营商环境是‘梧桐树’,二者必须同频共振。”杨峰表示,今年以来,衡阳县摒弃“大水漫灌”,以“精准滴灌”探索招商新路径。通过构建“领导挂帅、链班主导”的大招商格局,紧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主攻产业链招商、乡情招商,上半年新引进项目39个,合同引资120亿元,湘商回归实际到位资金42.93亿元,稳居全市第一。
营商环境的“软环境”,更转化为发展“硬优势”。“我们以‘你好,蒸阳营商’品牌为抓手,从政务服务、降本增效、规范执法三端发力。”杨峰介绍,该县创新推出“局长办证”行动,19位局长现场破解办事“中梗阻”;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35家企业授信32.99亿元;实施工业气价与市区同价、弹性供地等举措,全方位降低企业成本。2024年,衡阳县实现县域和园区营商环境全省“双优秀”,净增市场主体4204家,其中企业1270家。
文化流量变产业增量
如何让船山文化、夏明翰红色IP“活”起来?衡阳县给出了“市场化激活”的答案。“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软实力’成为经济发展‘硬支撑’。”杨峰说。
如今,投入2亿余元提质的夏明翰故里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红色培训规模突破25万人次;船山时间谷创新“钟表+旅游”模式,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成“网红打卡地”;油菜花节串联万亩花海,融合非遗、露营等元素,单季吸引游客35万。今年上半年,全县文旅综合收入达41.4亿元,“文化流量”真正转化为“产业增量”。
钟表产业向“中国之都”跨越
谈及未来发展重点,杨峰将目光投向船山时间谷的“二次跃升”。“作为全国唯一钟表全产业链项目,我们已实现日产能30万只、占全球11%份额,但这只是起点。”他透露,下一步将围绕“技术突破、链条延伸、品牌升级”三大核心,推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有链”向“强链”跨越。
技术上,已经联合华为发布了首款智能手表,引进瑞士、日本技术团队攻坚智能机芯等“卡脖子”技术,计划培育8家高新企业、5家“小巨人”企业,创建CNAS检验中心,制定“衡阳标准”;链条上,精准引进芯片、马达等配套企业,力争年内投产企业超150家,构建“零部件-整机组装-智能应用”闭环;品牌上,设立1亿元扶持基金,推动“南岳”“芙蓉”等品牌对接国际设计机构,参展巴塞尔钟表展,培育10个以上知名品牌。
“我们将坚决扛起‘经济大县挑大梁’的责任,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魂、以文化为翼,全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阳样板。”采访中,杨峰的话语中,透着衡阳县加速奔跑的坚定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