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新闻 > 耒阳市 > 正文:

交通织脉 文韵润旅——耒阳“四色”文旅的融合发展之路

2025-10-15 10:45:52      作者:曹姣雄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曹姣雄报道 耒水汤汤,竹海苍苍。坐落于衡阳盆地南缘的耒阳市,2656平方千米的疆域内,38.6%的森林覆盖率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交织成天然氧吧,蔡伦文化的千年底蕴与红色记忆的峥嵘岁月在此沉淀。如今,茶常高速的通车、红色公交专线的运营、城乡路网的加密,正让这座千年古县的"红色革命、古色蔡伦、绿色生态、夜色休闲"四色文旅资源加速流动,在交通脉络的串联下绽放新彩。

交通筑基,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作为湘南起义的重要策源地,耒阳的培兰斋、谢维俊故居等红色地标曾因地处偏远面临客流不足的困境。近年来,该市针对性开通5条红色公交专线,以"城区—谢维俊故居"为核心,辐射湘南起义旧址、敖山庙伏击战遗址等景点,实行"2元普惠票+5元景区联票"机制,高峰时段每30分钟一班,日均运送游客超800人次。在谢维俊故居景区,专用停车场与城乡公交实现"零距离换乘",游客扫码即可通过"耒阳红旅"小程序获取VR导览,在公交车上聆听革命故事,在指尖屏幕触摸历史场景,形成独具特色的"车轮上的红色课堂"。交通网络的完善不仅激活了红色资源,更带动沿线6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发展,淝田镇村民开设的"红色驿站"日均收入达300元,红薯干、茶油等土特产借客流走红。

路景相融,让古色绿韵串珠成链。作为蔡伦的故乡,耒阳以16万亩蔡伦竹海为核心的绿色生态与古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茶常高速提前一年通车后,从耒阳公平收费站下高速,经竹海大道十几分钟便可直达这处国家4A级景区,自驾游客量较去年增长40%。竹大公路的加紧建设更将蔡伦竹海与农耕博物馆、发明家广场串联成线,游客上午在竹海体验古法造纸,午后到农耕博物馆观赏从神农创耒到现代农业的农具文物,傍晚沿耒水漫步杜甫公园,一日之内尽览自然与人文风光。在大安乡,5公里油茶产业大道串联起2.15万亩油茶林,天子岭油茶庄园、油茶花海骑行赛道等项目陆续建成,实现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茶旅"的深度融合,让"全国油茶第一大市"的目标有了坚实交通支撑。

脉络延伸,让民俗烟火浸润城乡。耒阳的美食与非遗文化,在交通赋能下愈发鲜活。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2路、10路公交将市区与黄市镇等非遗村镇紧密相连,游客可直达盛阳红薯粉皮加工工坊,观摩手工粉皮制作技艺,再到农家乐品尝猪骨汤底的新式米粉、软糯香甜的立夏粥。张飞酒的汉代贡酒工艺、汤巴利的神农创制秘方,这些承载千年农耕记忆的美食,借助冷链物流与快递配送体系,从乡村车间走向全国市场。夜间经济同样受益于交通升级,南正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过沿江北路等路网提质改造,吸引市民与游客夜游消费,与白日的景区观光形成互补,让"夜色休闲文化"有了坚实载体。

交通网的延伸带来了文旅业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五一期间,耒阳接待游客36.65万人次,收入1.175亿元;全年游客量达148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5.1亿元,同比均增长6%。这组数据背后,是G107绕城公路复工、耒水大桥通车等交通工程的支撑,是"快进慢游"路网体系的成型,更是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诠释。

从红色专线的"流动课堂"到竹海大道的"风景走廊",从城乡公交的"非遗纽带"到物流网络的"美食通道",耒阳正以交通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湘南大地上绘就文旅融合的新图景。当千年文脉遇上通畅路网,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必将续写更多"诗和远方"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