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纠纷化解记:常宁法院为企业寻出路,为家庭卸重负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李奕报道 近日,常宁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迎来暖心一幕:一位案件担保人的女儿刘某专程赶来,将一面锦旗送到法官手中,感谢法官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困扰她家庭许久的20万元借款纠纷,让压在全家心头的重担终于落地。
一面锦旗,十分认可。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闪耀着基层法官的智慧与担当,也映照出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温度。
在这起案件中,肖某为开办酒厂,在刘某担保下向银行贷款20万元,后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银行便将二人诉至法院要求偿还贷款。面对这起看似普通的纠纷,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她反复翻阅卷宗、深入分析案情,多次对当事人走访沟通,发现担保人刘某因患病,实在无力承担担保责任。
“案子不能一判了之,要真正解决问题。”带着这样的信念,法官一次次组织三方坐下来谈,既讲清法律规定,也体谅各方难处。她向银行分析肖某企业的实际困境和复苏希望,也帮助肖某认识到诚信还款的责任。经过多轮沟通,最终促成肖某向亲友筹借20万元偿还贷款,银行也主动撤诉,刘某的担保责任得以消除。
更让人感动的是,纠纷化解后,银行看到肖某酒厂的发展潜力与诚信态度,又与肖某签订了新的借贷合同,重新向其发放贷款,助其渡过难关。这一“案结事了”又“助力新生”的处理方式,生动诠释了“司法工作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刻内涵。
“法官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当事人刘某的这句话,道出了“如我在诉”理念的实践真谛。法官带着同理心办案,不仅解开了法律的结,更温暖了群众的心,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下一步,常宁市人民法院将继续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完善“法官+调解员”联动模式,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源头。通过不断加强诉调对接,让更多民事纠纷找到高效、平和的化解渠道,让司法真正成为守护美好生活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