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墨韵寄深情——欧名杰追忆父亲欧伯达“字如其人”的家风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欧阳胜梅报道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一笔一划中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民族的精神。”在近日于衡阳美术馆开幕的“墨韵流芳——纪念欧伯达诞辰100周年书法艺术展”上,欧伯达先生之子欧名杰作为家属代表,在开幕式致辞中深情追忆父亲,动情讲述了这位已故书法大家如何将书法艺术与为人处世之道融会贯通,并通过言传身教,将“字如其人”的深刻哲理植入后代心中。

今年正值欧伯达先生(1925-2010)诞辰一百周年。此次展览汇集其毕生心血之作,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全面回顾,更是一次对其艺术精神与文化人格的深切缅怀与传承。展厅内,庄重而温馨的气氛中,欧名杰先生面对各界来宾,心情激动,他的发言将一位书法巨擘还原为一位谆谆教导的父亲,揭示了欧伯达艺术成就背后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人格魅力。

笔墨生涯:一部行走的修身教科书
欧伯达先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他从衡阳山村走出,仅受过两年私塾教育,十三岁便在印刷作坊启蒙,一度街头卖字,最终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长为被载入“当代书法大家”系列邮票、与赵朴初、启功等大家同列的一代书法名家。其艺术生涯跨越南北,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真、行、隶、篆四体皆精,尤以刚健中含婀娜、稳重中见性灵的“欧隶”享誉书坛。
然而,在儿子欧名杰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更为具体而深刻。“他这一生,可以说就是为书法艺术而生,与笔墨纸砚相伴的一生。”欧名杰回忆道,父亲常说的那句话——“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一笔一划中都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民族的精神”,不仅是其艺术理念的概括,更是他教育子女的核心。

书房身影:于细微处见真章
欧名杰分享了童年时期观察父亲习字的珍贵记忆:“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他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大半天,对着古帖反复临摹、推敲,有时为了一个字的结构、一个笔画的力道,会思索良久。”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执着,在欧名杰看来,不仅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示范。
“那份专注、那份执着,至今仍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欧名杰说,“对他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修行,是生命情感的寄托和表达。”父亲在笔墨间的沉潜,无声地教导了子女何为坚持、何为敬畏、何为匠心。他通过书法实践告诉后人,艺术的追求与人格的锤炼密不可分,结构的端正、笔力的遒劲、布局的和谐,无不与做人所需的正直、力量与格局相对应。

精神传承:墨海无涯,家风流芳
欧名杰在致辞中,对衡阳市美术馆、市书法家协会、石鼓印社、南岳书画院等单位筹办此次高规格纪念展表示了衷心感谢,认为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与弘扬的有力推动。他也特别感谢了到场的老艺术家、中青年书法家及广大书法爱好者,认为大家的齐聚,正是父亲所热爱的书法艺术生机勃勃、薪火相传的明证。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精神,他对艺术的追求,通过这一幅幅精心装裱的作品,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欧名杰动情地说,“这些墨迹,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留给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键盘输入日益取代笔墨书写的今天,欧伯达先生的书法艺术及其蕴含的做人哲理,愈发显得珍贵。欧名杰的追忆,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缅怀,更是对一种即将淡化的文化传承方式的呼唤。他代表家人希望,观众在欣赏“欧隶”的独特风骨、行书的雅洁老辣、楷书的飘逸潇洒、篆书的高古气韵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字如其人”的文化自信与人格力量。

此次“墨韵流芳”展,不仅是一座连接欧伯达先生艺术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一次生动的家风教育课。它向世人展示,真正的艺术大家,其生命早已与笔墨精神融为一体,并通过家风家教,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后代,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与做人的道理,在血脉与文脉中一同代代相传。
摄影:夏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