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秋分记:半暖半凉总相宜

2025-09-25 11:49:11      作者:曹姣雄
分享到:
 

“世间美妙始于春,盛于夏,成于秋。” 当日历翻到秋分这一页,终于懂了这句老话里藏着的时序深情。春是抽芽的嫩,夏是怒放的烈,唯有秋,把所有热烈都酿成了从容,将一半温暖妥帖入梦,又留一半清凉唤醒心魂,像极了人生里那些刚刚好的时刻。

晨起推窗,最先撞进眼里的是阶前的那丛菊。花苞还裹着浅黄的绒,叶尖却凝了颗晨露,凉丝丝的风卷着露气扑在脸上,打个轻颤,才惊觉夏的燥热已悄悄退了。院角的桂花树倒急着,细碎的金蕊藏在叶间,风一吹,甜香就漫了满院 —— 不是盛夏栀子的浓艳,是温温的、润润的,像奶奶晒在竹匾里的桂花糖,闻着就暖。

沿着老巷慢慢走,秋分的 “半暖半凉” 在巷子里铺得满。晨光斜斜地洒在青石板上,把墙根的青苔照得发亮,走在光里,肩头是暖的;可背阴处还留着夜的凉,脚边的落叶卷着风打个旋,又停在卖豆浆的摊子旁。摊主老张正掀开蒸笼,白汽裹着豆香冒出来,他笑着递过一杯:“秋分了,喝杯热的,不燥。” 指尖触到杯壁的暖,和鼻尖萦绕的凉空气混在一处,竟生出种说不出的妥帖。

路过田埂时,望见老农蹲在地里,手里攥着金黄的稻穗,眯着眼笑。稻浪在风里翻着,沉甸甸的穗子垂着头,是夏末骄阳晒透的饱满,也是初秋凉风催熟的从容。“春种时盼着发苗,夏天怕旱怕涝,到了秋,才算把心放进肚子里。” 老农的话朴实,却道尽了 “成于秋” 的真意 —— 春的盼、夏的忙,最终都落在这一穗穗的实里,像极了我们平日里的奔波,到了某个阶段,忽然就有了沉淀的安稳。

午后的阳光软下来,搬张竹椅坐在院里,翻本旧书。风从窗棂钻进来,掀动书页,也吹得晾衣绳上的秋衣轻轻晃。妈妈正把晒干的玉米收进布袋子,玉米粒碰撞的声响,和远处传来的蝉鸣混在一处 —— 蝉声已没了盛夏的聒噪,变得低缓,像在和夏天作别。“秋分要把秋衣收好了,夜里凉,别踢被子。” 妈妈的话落在风里,暖得像竹椅上的阳光。

傍晚时天阴了些,飘起细蒙蒙的雨。雨丝落在瓦上,沙沙的,不像春雨的绵,也不像夏雨的急,是慢的、轻的,把巷子里的桂香洗得更清。撑起伞往回走,路过街角的糖水铺,老板娘正煮着银耳羹,玻璃橱窗上凝着水汽,映出伞尖的雨珠。“来碗热的?秋分喝这个,润。” 捧着温热的碗,甜意在舌尖散开,雨丝的凉和羹汤的暖,在心里融成了软乎乎的团。

夜里躺在床上,盖着刚晒过的薄被,被角还留着阳光的味道。窗外的雨停了,偶尔有落叶敲在窗上,轻得像梦。忽然想起白日里老农的稻穗、老张的豆浆、妈妈的玉米,还有巷子里的桂香 —— 原来秋分的 “一半温暖一半清凉”,从不是割裂的,而是揉在一处的:暖是岁月沉淀的甜,凉是时光赋予的清醒;暖是烟火里的牵挂,凉是独处时的安宁。

世间美妙,果然要到秋才算圆满。春的懵懂,夏的热烈,都在秋分的半暖半凉里,酿成了最从容的模样。就像我们的日子,不必一味追着热烈,也不必怕凉的侵袭,只要把暖藏在心里,把凉看作清醒,便也算不负这秋分,不负这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