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方富贵丨舂陵河畔的岁月

2025-10-18 21:40:03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方富贵
分享到:
 

天刚蒙蒙亮,舂陵河畔生产队里,哨子声在清晨寂静中渐次响起,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男劳力和女劳力,迎着刺骨的寒风赶紧出工。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冬天的一个早晨。

▲舂陵河畔 徐瑞摄

一位大姐,肚子里怀一个,背上背一个,也早早去挑牛栏淤。牛栏到田里母氹有二三里路长,挑淤的扁担时时从这个肩换到另一个肩,两个肩膀轮流挑。大姐背着一个孩童,换肩难度大,只好把孩童背下一点,慢慢地通过后脖子移到另一个肩。她没有一句怨言,只有那坚韧的背影,映照出一种无声的力量。这力量源自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希望。

男劳力出工一天10分,早晨2分,上下午各4分;女劳力一天7分,早晨1分,上下午各3分。一天收入甚微,却人人不缺工。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坚韧与执着。

在那个年代,生活的苦难似乎成为常态。冬天里,赤脚踩在母氹淤中,淤水刺骨,寒风凛冽,手指肿红,却依然奋力翻耙母氹淤。这是男劳力干的活,可一个母氹里却是公社妇联主任,白白的脚已被淤水侵得紫红,还咬牙努力翻耙。那时的蹲点干部,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模范带头。如果领导安排工作少了或任务轻了,自以为平时工作没让领导满意,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正是他们的坚持与执着追求,铸就了舂陵河畔那段不屈不挠的岁月。

▲天水灵动 周小青摄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九十年代的冬天。村里两个组为土地起了纠纷。原来这块土地起先是大组的,四固定时划给了小组。现在这块土地旁边通了水泥路,是建房子的好地方,大组要收回,小组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休。

乡干部调解了一天,直到晚上12点,双方才达成一致意见:土地归大组,小组的抽水设施由乡里出资解决。乡长松了终于一口气,叫协调人员去休息。副乡长建议一鼓作气把双方协议签了再休息,免得睡一觉大组生事端。乡长没有采纳,心想地归大组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料,第二天清早,大组声称土地是自己的,不必签协议。小组的人都气炸了,欺人太甚,纷纷拿着锄头去占地。大组的人见状也拿起锄头赶来制止,冲突升级,大组一名男子被锄头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这场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也折射出人性深层次的“贪、嗔、痴”。盲目的欲望与偏见像暗流涌动,侵蚀着人性的善良与理智,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常常被情绪左右,只见局部阴影,忽略了整个宇宙的宽广。“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不仅是一句哲理,更是一场修行。唯有自省,方能驱除“心中贼”,洞察事物的本质,避免走向毁灭的深渊。

岁月如歌,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村口,一排崭新别墅格外引人注目。那是老师家的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建造的七幢豪华宅邸,彰显着他们的成功与富裕。老师曾是村里一名普通小学老师,平凡而又朴实。如今,儿女们在广东开设上市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每逢佳节,他们都赶回来团聚,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村庄。老师脸上的皱纹都笑得更深了,那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幸福的印记。

然而,曾经千多人的热闹村庄,如今变得荒凉,平日里只有二十余个老人孤独守着。那些曾经值得骄傲的明清时期留下的古老房屋也逐渐破败,残垣断壁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青壮年男女大多外出打工谋生,赚点钱寄给父母,或是在公路旁建新房子,东一幢、西一幢,形成了一道别样风景线。

▲无声祈盼 周小青摄

原本,这个村子难得有单身汉的身影,但如今却有六七十个五十岁以上的男子还没有找到老婆,二三十个四十多岁的女子,也未能找到合适的婆家。父母们焦急,盼望早日抱上孙子,延续家族血脉。每天坐在家门口,望着远方的别墅群,心中既羡慕,也夹杂着孤寂、忧虑,牵挂着远方打工的儿女,担心他们的未来。村里的媒婆们每天奔波,为这些单身男女物色合适的对象,但效果甚微。因为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拼,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婚姻成了村里的一大难题。

整个村庄,好像一幅静止的画面:一边是繁荣的别墅区,一边却是荒凉的角落。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受到乡村变迁的艰难,也让人反思:如何在变迁中坚守人性之光?

▲守候远方 周小青摄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人性的核心未曾改变。我们应当从那些艰难岁月中汲取力量,铭记舂陵河畔那坚韧的身影,学会在变迁中追求真善美。唯有如此,方能在喧嚣与浮躁中保持理性,在繁华与利益中坚守本心。诚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影响力,源自内心的修养和行动的力量。心如明镜,照见的是自我,也是世界。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浮躁、功利、短视成为常态。许多人追求一夜成名,却忽略了“厚积薄发”的道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雕塑者,只要心怀希望,兼济天下,专注当下,脚踏实地,前方的光明终将照亮每一个追梦人的脚步。

▲岁月静好 徐瑞东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宽,则天地宽。

——舂陵河畔,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