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泉湖·古韵朴心

2025-11-24 10:02:42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方富贵 周晓华 曹莉娜
分享到:
 

█方富贵 周晓华 曹莉娜

▲泉湖晨韵 方富贵摄

湘南丘陵叠翠间,一泓碧水如诗眼。衡南县泉湖镇,因境内“泉水湖”而得名。这片古称“九莲塘”的秘境,宛若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层层铺展。它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丰富的传说民俗,展示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古朴之美。这里的景物、故事、精神,交融成一曲水韵古调,令人心生敬仰,也引发对人生与天地的深刻思考。

泉湖的名字,源自一段千古神话。古时,鸡公嘴山侧,忽然裂开一道天隙,泉水涌出,水明如镜,直径五十米,甘冽清冽,润泽大地。那一瞬间,天地似乎都在为这神奇的泉水喝彩。泉水由天地之气孕育而成,汇聚古今智慧融于水波中,泛起同心圆。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萝卜滩遗址,这片土地早已孕育出的文明记忆。这里曾是楚地的边陲古市,繁荣的商贸,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与文化传承。古老的汉墓群静卧湖畔,似在低语着先人的梦想与追求,那份不朽的精神,穿越千年依然光辉灿然。如今,九十二岁非遗传承人李老伯,依旧守着古法,将糯谷、辣蓼与泉水共振发酵,让两千年前的微生物群落焕发新生,续写传统韵味。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场鸡蛇大战。相传,山峰轿顶峰上,一条巨蟒沿溪欲赴东海修成正果,途经湖畔,遇到一对神奇的石鸡,奋勇阻挡其前行,啄伤巨蟒一只眼,痛得翻滚,滚出一个两里开外的大坑。那大坑泉水成湖,便是今日的泉水湖。这段神话,寓意天地间的守护与平衡。石鸡与巨蟒,象征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也暗示天地的奥秘,道法自然。

泉湖,曾是衡祁古道的重要一环。沿途的驿站、古井、庙宇,见证岁月的变迁,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史料记载,舜帝南巡,视察水旱灾害,途经此地,留下文化的印记,也折射出人民对天地的敬仰。大禹南巡,亦曾路过,求取治水的金简帛书。湘妃传说中,泪洒湘江,孕育出湘妃竹,青丝化为土地的恩赐。挑南盐的故事,更是千百年来湘南儿女坚韧不拔的写照:肩挑百余斤盐,从广东连州、广西合浦一步一步挑到湖南各地,来回需时月余。在泉湖边歇脚的挑盐汉子,饮一口泉水,便是对陆羽《茶经》中“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最好诠释。这里的茶叶,曾伴随先民走过千山万水,成为文化的载体,远销两广甚至越南。

▲湖光律动 方富贵摄

农历二月初八的庙会,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是湘南地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祭祀寿佛爷,祈求风调雨顺,体现民众对天地的感恩与敬畏。108件农具列阵如上古河图洛书,戏曲唱腔震动空气中的氮分子,量子纠缠便在戏台与稻田间悄然发生。秧歌、花鼓、祁剧、渔鼓,舞动着丰收的喜悦,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精彩的“满江红”戏剧表演,将岳飞的忠魂再现,激荡人心。老人们说,每当演到“满江红”时,天便会下雨,天人感应,天地共鸣。这些民俗,如泉水般纯净,洗涤心灵,滋养文化根脉,更显民族精神力量。

走在泉湖老街,青砖黛瓦,山歌飘扬,春意盎然。年轻男女携手而行,飘散着青春爱情气息,一幅幅春天的画卷随他们徐徐展开。“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这里的春节习俗,让乡愁化作快递的甜蜜,生生不息。泉湖的特色美食,诸如“菜头片煮田螺肉”誉为“寿佛爷菜”,“泉湖赶二八,麻圆顶你恰”,糊子酒,麻圆,煸粑,烧饼,米豆腐,承载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也蕴含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温情。

湖畔,古木参天,亭台楼阁,河池画廊,桥风车点缀其中。无论晨曦或暮色,漫步湖畔,鸟语花香,感受四季变换的韵味。牛形山、庙山、古井、环门岭……皆是文化的载体。牛形山的传说,放牛郎与莲花仙子的爱情,忠贞坚韧;庙山的香火,连接千年的信仰与祈愿;古井的清泉,滋养一方百姓;李茶亭的古樟,诉说着李氏先族与朱元璋的荣耀与坚贞。

近年来,泉湖的古老传说与民俗得以更好传承。古泉水湖经过清淤、护养,成为旅游与文化交流的热土。二月八庙会融入现代元素,创新表演,吸引年轻一代参与。我们深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真正的时尚,不在巴黎T台,而在古今对话的张力中迸发新光。

泉湖的故事,激励我们坚守初心,珍惜自然,热爱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回望泉湖,或许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天地之大,人生之短,唯有心怀善意,守住本真,方能在繁华中保持淡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泉水不舍昼夜,静静流淌,将陆游“细水浮花归别涧”的诗意写入新时代。

泉湖,这片古老的水域,是天地的心脉,是文化的源泉,是生命的象征。它用水的柔韧,传递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用传说,讲述着善恶的较量;用民俗,彰显着人间的真善美。在浮躁的时代,回望泉湖,或许能找到那份古之朴,领悟天地之道,守住心中那份纯真与善良。

水韵古朴,天地之心。

▲泉玉舂夕 方富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