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衡阳影视 > 衡阳视听 > 本土新闻 > 正文:

衡阳红色军休故事百人讲(58)| 董秀玲:不穿军装的战士 

2022-04-21 23:29:23      
分享到:
 

董秀玲:当年的靖西人民在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援着前线。战争中情比血更浓的军民情谊十分令人感怀。

血,是生命之源。战场上因伤而亡者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失血过多。原在368团任职的我同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时他们团的伤员到达32野战所有将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多数烈士是在途中因失血而亡的。血量的及时供应是战伤救治的重中之重。当时常规的血量供应是由军区卫生部组织的运血车穿梭于各战地医院输送,可打起仗来,这点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地方上的大力支援是战时血源的主要保障。开战前,当地政府就召开了协调会议,部署战时血液供应保障的相关事宜。开战后,及时组织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学校人员前来献血,采血间门口常常见到排长队的献血队伍。尤其那些还在生长发育中的学生,有的抽着血就晕倒了,仍坚持着说不要紧,抽吧!真令人心疼。

最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村民百姓。他们真是把解放军当作亲人。每天都有不少乡亲把家里能拿出来的如几个鸡蛋,一束香蕉,甚至买几瓶汽水来慰问伤员。要知道当时边境居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主动参与护理伤员。自发地组织洗衣队,每天把伤员换下来的军装拿到河里清洗晾干送回。

眼看着血液告急,又是他们争先恐后地为伤员献血。要知道,原本当地的风俗对献血是很忌讳的,可为了抢救我们的伤员,他们摈弃了传统观念,义无反顾地慷慨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有些乡亲大概从来没见过血没打过针,献血中时有晕针晕血的情况发生,但他们挺过来还是坚持要把自已的鲜血献给我们的伤员。

一天中午,野战所走进一位年约三十的年轻妇女,牵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背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见到我们直接说是专程来为伤员献血的。

经了解,得知她是县农机厂的工人,刚下班走了八里多路来的。我们看她不足一米五的个头,面黄肌瘦一脸倦容还拖着两个孩子,实在是不忍心抽她的血。怎么劝也不肯走。她到病房看了一圈后更坚定,并说如果血不够还可以抽她两个孩子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啊,对军人的大爱超越了母爱。听着她的恳求,看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我眼眶直发潮。无奈,只得把这可敬的妇女带去采血室。献完血后的她坚决不肯留下来吃饭,是怕给我们增添麻烦。正好所里的吉普车回来了,我跟司机说了她的情况,司机也很感动,掉转车头追上了这母子三人。

这一天又来了几位重伤员,血库告急而手术刻不容缓。我和护士惠京兰不约而同地说“抽我的”,一起毫不犹豫卷起了袖子奔向采血间。

伤员就是我们的一切,为了他们,我们愿意付出所有。

一个全血单位是300毫升,可我只抽出了210毫升就再也滴不出血来,小惠同样也只采到240毫升。两人只好迅速奔回手术室工作。献血后的我只觉得心慌的厉害,悄悄数脉搏每分钟达120下,我知道这是由于长时间疲劳过度和一时的血容量不足造成的。

让我最不能忘的还有地方手术队的同志。他们不是军人,原本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但奋勇参战的勇气和出色表现实在可敬可佩。

河池地区医院手术队的到来,大大增强了野战所的外科技术力量。他们年纪都不大,身材瘦小,典型的两广人模样。可是个个医术娴熟且很能吃苦。由于按组各自在忙,我们甚少交流。但他们技术精湛,吃苦耐劳,无条件服从所里安排,奋力抢救伤员所发挥的极大作用,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他们虽不穿军装,却无愧于战士的称号。他们的队长冯勤,地区医院的胸科主任,年约五十,身材高大魁梧,儒雅沉稳,一派翩翩学者风度。他们那年轻的护士附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冯主任是我们河池地区有名的“第一刀”,语气里充满了崇敬。

他到来后立即投入胸腹重伤的抢救手术中。我上过一次台为他的开胸大手术递器械,其操作技术精湛绝妙,水平之高着实令我惊叹。手术刀剪血管钳在他手上摆弄的如同魔术,随着那双灵活修长的双手上下翻飞,每一步骤都完成的准确干净利索,手术做的非常漂亮。我做了八年的手术护士,配合过数不清的大小手术,敢说,像冯主任这样高超的技术还是第一次见。

但不分昼夜紧张的连台大手术,终于令冯主任精疲力竭。三天后的傍晚,我正在杂物室准备要消毒的器械敷料,刚下手术台的冯主任穿着满是血迹的手术服,步态蹒跚地进来,边摘口罩边脱手套低声对我说:“让我躺一下,我很不舒服”。我赶紧拨开台面腾出一块地方让他躺下。

看他脸色很不好,忙问他平常有心脏病吗?他说没有。要喝点水吗?摇摇头不再说话。我只道他是疲劳至极,也许休息后会好些,没顾得上就赶着去隔壁参加手术了。他什么时候离开我并不知道。

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他的队员见主任还没起床很反常,喊他才发现身体已经僵硬了。明知无济于事,董医生还是趴在地上奋力为他做气管插管。这完全是一种对他牺牲痛心的自我慰藉之举。按遗体已出现尸斑的状况,应该是半夜里去世的。

中午时分,河池地区医院来了辆救护车将遗体接回。他的队员们悲痛地列队,目送队长的提前归去。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车,我们与这些不穿军装的战友同样心情万分沉痛。

这是战争中白衣战士的牺牲,是这场战争中倒在手术台.上的红十字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

(讲述:董秀玲 整理:欧阳胜梅 图片:夏森林 视频:周孝芳)

人物简介:

董秀玲:( 1942.9——)

1、1959.9 一六九医院护校毕业

2、1962.3一六九医院医疗科、麻醉科护士

3、1972.5 19分部医训队(二年制)毕业

4、1980.12一六九医院麻醉科军医

5、1998.1批准退休

获得荣誉:

1、1986年12月工作上能克服困难,积极肯干,获嘉奖一次。

2、1988年1月爱护科室,坚持原则,能很好完成任务,获嘉奖一次。

3、1988年12月搞好麻醉科工作,为医生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关心集体,荣立三等功一次。

4、1993年1月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获嘉奖一次。

5、1994年1月有一次一瓶平衡盐液中有霉菌,及时发现,防止了一起严重差错,获嘉奖一次。

(资料提供: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