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湘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中秋节系列文化活动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吴晓宏 陶贞玉报道 为让学生深入感受中秋传统文化魅力,厚植文化自信,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蒸湘区第二实验小学围绕“情满中秋,巧手传承”主题,开展传统文化体验、主题班会、红领巾广播站播报等系列活动,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品味中秋韵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巧手践初心 非遗润童心
9月25日下午,学校劳技室与AI室内热闹非凡,学生齐聚于此,开启趣味十足的中秋文化体验之旅。活动伊始,老师以生动的故事导入,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到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的传统习俗,带领学生追溯中秋节的文化根源,让大家对“团圆”“思念”的节日内涵有了更深理解。
“做花灯”环节中,学生们化身“巧手工匠”,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持彩纸、竹篾、流苏等材料,认真折叠、粘贴、组装。裁剪纸张时的专注、固定骨架时的细致、装饰流苏时的创意,每个步骤都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一会儿,一盏盏造型各异的花灯便在手中绽放光彩。随后,大家共同复习“床前明月光”“小时不识月”等经典咏月诗句,在朗朗书声中感受诗词里的中秋意境;并将自己创作的灯谜、中秋诗句写在卡片上,小心翼翼地绑在亲手制作的花灯上,让传统元素与创意表达完美融合。
猜灯谜游戏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围着挂满花灯的区域,认真琢磨卡片上的谜题,时而低声讨论,时而欢呼雀跃,成功猜对的同学还会分享解题思路,现场充满欢声笑语。活动尾声,部分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诗作,用稚嫩却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家人团圆的期盼、对中秋佳节的喜爱;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小记者们带着自己制作的花灯、创作的灯谜与诗句满载而归,将中秋的美好记忆与传统文化“打包”珍藏。
共话中秋意 温情满课堂
各班级以“月满中秋 情系中华”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课堂上,老师们通过播放中秋主题动画、展示传统中秋习俗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区的中秋庆祝方式;组织“中秋故事分享会”,学生们踊跃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在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奇幻与浪漫;低年级开展“中秋贺卡 DIY”活动,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月亮、玉兔、月饼,写下对家人的祝福;中高年级则进行“中秋诗词大会”,大家争相背诵咏月诗句,在诗词积累中提升文化素养,让中秋的温情与文化底蕴在课堂中静静流淌。
声传中秋韵 文化入人心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推出“中秋特别节目”,播音员们用清脆悦耳的声音,为全校师生带来中秋文化盛宴。节目中,不仅介绍了中秋节的起源与发展,还分享了各地特色中秋习俗,如北京的兔儿爷、广东的树中秋、安徽的堆宝塔等;穿插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童声朗诵,让诗词的韵律与中秋的意境相互交融;同时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听长辈讲中秋故事,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温馨的话语通过电波传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中秋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浸润师生心田。
此次中秋节系列活动,将文化知识、动手实践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在实践中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未来,蒸湘区第二实验小学将持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