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新闻 > 耒阳市 > 正文:

湘粤通道再提速!耒宜高速耒水大桥毫米级合龙 智能建造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11-23 15:48:55      作者:曹姣雄
分享到: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曹姣雄报道 2025年11月21日傍晚,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浇筑到位,G4京港澳高速耒阳大市至宜章(湘粤界)段改扩建工程核心控制性工程——mdash;耒水大桥成功合龙。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不仅标志着耒宜改扩建项目建设迈入全面冲刺阶段,更为湘粤两地互联互通按下“快进键”,为2026年年底全线通车奠定坚实基础,将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旧并立:“咽喉工程” 迭代升级,织密交通网络

耒水大桥作为耒宜改扩建项目的“生命线工程”,其建设进度直接决定全线通车节点。记者了解到,为实现通行能力翻倍扩容,项目创新采用“新旧分离、并行共生”的建设模式:在保留原有桥梁功能的基础上,新建一副高标准桥梁,两副桥梁间距保持12米,形成双向八车道的分离式通行格局,彻底破解原有桥梁交通拥堵难题。

原耒水大桥于2000年7月建成通车,起点位于耒阳市社公庙,终点止于珠矶滩东侧700米处,全长492.69米、桥宽27米,25年来一直是京港澳高速湘南段的交通枢纽。新建桥梁在规模与技术标准上实现质的飞跃:全长579.5米、桥宽20.75米,第13、14孔精准跨越永耒铁路和村道,8至11孔与既有桥梁轴线对齐误差不超过5厘米;主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单箱双室箱梁结构,跨径组合达(70+120+70)米,是湖南境内高速公路同类桥型中的技术标杆,其施工难度被业内评为“三星级攻坚工程”。

攻坚克难:“零干扰” 跨越多重挑战,彰显建设担当

面对跨越耒水航道、永耒铁路的复杂工况,以及地质破碎、年降雨天数超180天的自然挑战,建设团队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创新推出多项攻坚方案。

针对永耒铁路日均通行列车超60列的运输压力,团队打造“全封闭防护棚 + 智能预警系统”:防护棚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框架,覆盖面积达800平方米,可有效阻挡施工杂物掉落;智能预警系统与铁路调度中心实时联动,一旦列车接近,立即触发声光报警,施工人员3分钟内即可撤离作业区域。通过利用夜间23:00至次日2:00的“窗口期”集中施工,既保障了铁路运输“零事故”,又确保桥梁架设进度按计划推进。

在地质与养护方面,引入旋挖钻可视化技术,通过钻头内置摄像头实时观察桩基成孔情况,成功应对3处溶洞、2处断层带来的塌孔风险,桩基合格率达100%;创新应用“雾炮+ 喷淋”智能养护系统,根据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养护参数,在多雨天气下实现混凝土强度达标率98%,破解了高湿度环境下的养护难题。

“为了抢工期,很多建设者连续3个月没回家,有的甚至在工地过了生日。”项目负责人介绍,正是这份坚守与担当,让耒水大桥提前15天实现合龙。

赋能发展:2026年全线通车,激活湘粤联动新引擎

据了解,耒水大桥合龙后,将迅速转入桥面铺装、护栏安装、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施工,计划2026年春节前实现半幅通车,缓解春运交通压力。作为耒宜改扩建项目的“关键一环”,其顺利合龙为全线施工提速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项目路基工程已完成85%,隧道工程全部贯通,互通立交施工进入收尾阶段,正朝着2026年年底全线通车的目标全力冲刺。

耒宜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长约135公里,总投资超180亿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4京港澳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由双向四车道升级为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提升至120公里,通行能力提升3倍,湘粤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40分钟。这不仅能有效缓解京港澳高速湖南段的交通拥堵,还将进一步完善华南地区交通网络,为沿线农产品、工业产品运输提供更便捷的通道,推动湘南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夜幕降临,耒水大桥上的施工灯光与耒水两岸的城市灯火交相辉映,新旧桥梁宛如两条巨龙横卧江面。这座凝聚着创新智慧与建设者汗水的大桥,不仅是交通升级的见证,更是区域发展的纽带。随着2026年全线通车,京港澳高速将以更强劲的运力,架起湘粤两地合作共赢的“黄金通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湖南实践注入新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