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落地再回访|政协提案献策基地建设 农业农村局精准回应推进产业升级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唐家华报道 随着城镇化推进与居民需求提升,蔬菜供应稳定及品质保障成为民生关注重点。衡阳市作为农业与人口大市,蔬菜基地建设短板制约产业发展,衡阳市政协委员魏启英聚焦这一问题,提出持续加大蔬菜基地建设提案,从政策资金、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流通四方面献策,助力蔬菜产业提质、保障市场供应。

提案建议,需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补贴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引进新技术,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低息贷款、农业保险等产品破解融资难题;强化技术创新应用,推广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物联网智能种植技术,加快本地高产优质蔬菜品种选育,提升抗灾能力与产能品质;推进人才培养与经营组织化升级,建强职业农民队伍,推动蔬菜合作社横向协作、做强品牌,提升规模效益;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码冷链物流建设减少损耗,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打造地方特色蔬菜品牌增加附加值。
针对提案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回应,晒出衡阳蔬菜产业发展实绩与落实举措。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生产面积107.75万亩、产量240.3万吨、产值15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3.65%、4.3%,500亩以上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60家,100至500亩基地(合作社)125家,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政策资金方面,市县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千万级产业项目,市级曾连续多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基地建设、技术引进等,金融机构亦推出低息、免息贷款及种植保险,缓解经营主体融资压力。
技术推广上,2024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14.16万亩,中心城区形成万亩级设施蔬菜基地片区,实现错峰上市与周年供应;华达田园、鹏盛农业等一批智慧蔬菜产业园建成投用,智能化管理成示范标杆;依托市蔬菜研究所等平台,提纯复壮黄贡椒、衡阳油罐茄等本地特色品种,研发推广多个蔬菜新品,强化品种支撑。
人才与组织化建设层面,衡阳以湘商回归等为契机,引进懂技术、有销路的种植大户与企业,同时对接餐饮配送中心、加工企业及粤港澳集散市场,以订单农业推动“以销定产”,解决产销衔接问题。市场流通领域,全市蔬菜基地及加工企业累计建成冷库超10万立方米,减少鲜菜损耗;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累计44家蔬菜企业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46家企业获“湘江源”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授权,35家企业产品销往粤港澳地区,年销量13万吨、产值22亿元,祁东黄花菜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远销多国。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按既定目标推进蔬菜生产建设,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持续夯实蔬菜产业基础,筑牢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