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桂香月色两相和

2025-10-05 19:18:59      作者:曹姣雄
分享到:
 

月满人间:落在瓷盘里的乡愁

案头的月饼,原是广寒宫跌落的碎玉。五仁馅里藏着祖母的核桃仁,莲蓉中沁着母亲熬制的糖油,每一刀切开,都溢出一段旧时光。今人总说“月饼甜腻”,却不知它本是烽火家书的替身——宋时苏东坡以“小饼如嚼月”慰藉戍边将士,明代戚继光以麦饼传讯,甜咸之争的喧嚣背后,是中国人以味觉封印记忆的集体智慧。

桂花簌簌落进茶杯时,我想起江南老宅的天井。祖母总在月下铺开竹席,将新摘的桂花与冰糖层层叠入陶瓮。那时不懂“夜凉如水”的修辞,直到异乡公寓的空调嗡鸣声中,突然嗅到某户阳台飘来的糖桂香,才惊觉鼻腔竟比大脑更先认出了归途。

步履生辉:月光镀亮的尘世路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反弹琵琶,将月光拨成丝绸之路上驼铃的颤音。如今高铁穿过河西走廊,车窗倒映的仍是那轮汉唐明月。外卖小哥头盔下的汗珠,程序员屏幕上的代码,建筑工地铁架间的安全绳——这些现代生活的剪影,被月光镀上同样的银边。

在重庆洪崖洞的灯笼海里,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月亮悬吊在吊脚楼檐角”的奇观;上海外滩的咖啡厅,留学生用北斗卫星地图向家人直播“我和你们看的是同一片月光”。科技解构了时空的距离,却让“天涯共此时”有了更磅礴的注脚。

千年凝视:我们与明月的双向奔赴

李白举杯邀月是孤独者的行为艺术,而今夜广场舞大妈们的智能手机里,《水调歌头》正通过蓝牙音箱响彻小区。古人在青铜镜上錾刻蟾蜍纹饰,今人在天文馆用VR触摸环形山。变的是媒介,不变的是对那轮银盘的执着追问——从屈原的《天问》到“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始终在求证:月亮是否真住着砍不倒桂树的吴刚?

老家的晒谷场上,孩童们追逐着用月饼盒改装的兔子灯。塑料轮毂碾过水泥地的声响,竟与三十年前父亲手扎的篾条灯笼擦过青石板的声音完美叠合。月光如考古学家的毛刷,轻轻拂去时代浮尘,显露出文化基因里永恒的花纹。

尾声:永恒的追光者

收废品的老人将易拉罐压扁捆扎的瞬间,铝皮反射的月光刺痛了我的眼。这让我想起大兴安岭的鄂伦春猎人,他们相信月光能指引驯鹿找到回家的苔原。今夜,无论写字楼加班族的拿铁,还是边防哨所保温杯里的浓茶,水面晃动的都是同一枚月亮。

天上宫阙依旧,人间换了衣裳。我们终将成为子孙口中的“古人”,但每当金风玉露相逢时,总会有手指向月亮:“看,那是我们祖先写过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