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土 > 资讯 > 正文:

李平均:身残志坚的“新农人”,在田野里走出致富光亮路

2025-11-18 13:14:48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周旭峰 刘勇
分享到:
 

【个人名片】

李平均,1978年生,衡阳县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肢体四级残疾。2020年被评为衡阳市示范型先进个人;2022年被评为衡阳县劳动模范;2023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先进农调户、衡阳县第二届残疾人自强模范;2024年被评为衡阳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现任衡阳县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衡阳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周旭峰 通讯员刘勇报道 十四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李平均的左腿落下残疾。步履虽不再轻快,眼神却愈发坚定。高中毕业后,他辗转沿海多地,干过机修、搞过装修、批发过毛织辅料,事业风生水起,收入也颇为可观。可每次回到老家——衡阳县金兰镇陈町新村,看到村中大片良田因年轻人外出而荒草丛生,他的心头就像压了块石头。“土地不该被遗忘,家乡不该被抛弃。”2013年,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李平均毅然返乡,决心在泥土中播撒新的希望。

返乡务农:泥泞中扎根,守护“米袋子”

刚回乡的李平均,对农事几乎一窍不通。他把目光投向西甜瓜,挽起裤脚、拄着拐杖,在烈日下一瘸一拐地走进田间。他虚心请教老农,把每一株瓜苗当作自己的孩子般呵护。四亩责任田里,绿油油的瓜苗一天天长高,李平均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瓜果即将成熟之际,连绵的阴雨不期而至。雨水浸透了土地,也泡烂了他满地的希望。那一季,他血本无归。

“回家吧,你身体吃不消,家里还有老小要养。”妻子心疼地劝他。李平均望着窗外的雨,沉默良久,却始终没有点头。他眼中有一簇火,那是“在家乡干成事”的执念。

他再次出发,流转了50亩土地试种朝天椒。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映红了他的脸庞。可丰收的喜悦还未散去,市场的冷水便泼了过来——辣椒价格低迷,人工成本高昂,他又一次亏损近十万元。

接连的打击没有击垮他。李平均拄着拐杖,走南闯北访师学艺,从油茶到烟叶,从油菜到水稻,他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总结。渐渐地,土地的回报开始向他微笑。

他积极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学习“早+晚稻”“稻+油”“烟+稻”等组合种植模式,把时间与季节“缝”在一起,让土地一年四季不闲置。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链延伸……这个曾经的“农业小白”,一步步蜕变为现代农业的“践行者”。

如今,他流转的土地已达576亩。金黄的稻浪中,他驾驶拖拉机的身影,成为田间最动人的画面。

帮扶乡邻:烘干机轰鸣,鼓了“钱袋子”

秋深了,稻谷归仓。在李平均的“成丰生态农业”厂房里,烘干机的轰鸣声仍昼夜不息。一车车刚从地里收割的湿稻谷,被农户直接运到这里。李平均按市场价收购,再送入烘干线,全程机械化,高效又省心。

“以前晒粮靠天,现在靠科技。”李平均抹了把汗,笑着说。2020年,他建起烘干中心,不仅解决了自家需求,更为周边农户破解了“晒粮难、存粮难、卖粮难”的困局。从最初年销2000吨,到如今突破7000吨,他的客户名单上,已有了中储粮和多家米业公司。

他的“农业版图”不断拓展,从集中育秧到农机服务,从收储烘干到市场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让越来越多农户敢种粮、多种粮、种好粮。

更温暖的是,他在烟叶、粮食的种植、加工等环节,为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高峰期,单次用工达四五十人。“普通工种年增收一两万,技术岗位能到三万左右。”李平均说,“一人能力有限,抱团才能走远。”

扶弱助学:爱心如雨露,暖了“寒门学子”

2016年,李平均的事业逐渐稳定,他也开始把温暖向外传递。他加入“船山助学”,每年捐出约7000元,资助寒门学子。近年来,他还结对资助了一名新疆“鄯善娃”和一名本地优秀学生,鼓励他们勇敢追梦。

逢年过节,他都会为村里近30名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并不定期组织关爱活动。遇到突发疾病的乡邻,他也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我就是想力所能及地帮帮需要帮助的人。”李平均说,“也希望他们在有能力时,继续传递这份温暖。”

记者手记:

从4亩责任田到576亩流转地,从单打独斗到带动一方,李平均用十一年的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不仅种出了丰收的庄稼,更种出了希望的种子。他身体虽有残缺,意志却比很多人更完整。他不仅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更点亮了许多人前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