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洣水·智慧之光

2025-10-31 10:06:35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方富贵 文星
分享到:
 

洣水如青绸蜿蜒流淌,自炎帝陵出发,清澈如镜,静静穿行在罗霄山脉的褶皱间,织就千年锦绣画卷。沿途穿越衡东县,最终汇入湘江,融入浩瀚江海。

▲智慧洣水 廖哲清摄

洣水风光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五十里河岸,山水变幻,景色各异。徐霞客曾在其游记中细腻描绘这里的山水之美,留下了对洣水的深深眷恋。那山,那水,那古道,那诗意,让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在这里交融,皴擦出人类心灵的深邃与智慧。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登临太平寺慈氏阁,远眺洣水的清澈与两岸风光,感慨万千,题诗曰:“青玻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传说中的“秀才看榜”由此而来,成为洣水风光的文化符号,让后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遐想。

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的罗荣桓故居,青瓦白墙间,铭刻着元帅的成长轨迹,也将“知行合一”思想火种深深嵌入砖石之中。这里,五百年的心学智慧与近代红色基因交汇融合,在湘楚大地激荡出跨越时空的回响。无论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还是在治国理政中展现卓越才干,他的精神如同洣水般清澈坚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衡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元、清两代状元何克明、彭浚,探花谭鑫振,皆出自此地。他们的风采,为洣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洣水镇状元村的彭浚状元府气势宏伟,九进古建筑中悬挂着彭浚手书的“勤、俭、敬、恕、忍、让、公、和”八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光彩照人。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洣水沿岸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寓意深远。据说,金蟾是三足灵兽,象征财源与祥瑞,常隐于洣水深潭之中。每逢月圆之夜,它吐出白光,直冲云霄,引得山间雄师觊觎。金蟾以灵性化解危机,雄师则因贪念受挫,却在博弈中领悟守护之道。这一传说,寓意“贪念招损,灵性化吉”,告诫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善良。

锡岩仙洞是洣水流域的神秘瑰宝,融合了道教飞升、佛教伏妖及民间祈雨的传说。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被传为仙人炼丹的遗痕。唐代文献记载,济公和尚曾在此降服妖魔,明代《湖南省通志》称其原名为“息岩”,后因谐音演变为“锡岩”。这些传说通过溶洞景观得以具象,成为“楚南第一景”的文化内核,彰显天地间的神奇与人间的信仰。

▲清澈洣水 廖哲清摄

洣水河畔的茫洲村晏公庙,供奉着一个放牛娃成神的故事。据传,乾隆皇帝南巡遇险时,一名自称“衡山茫洲处”的黄衣童子显灵平浪,受封“平浪侯王”,并获御赐匾额和神牌。由此,晏公庙逐渐兴盛,成为湘江流域的重要信仰场所,与南岳大庙、炎帝庙齐名。这一水神崇拜,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对平安与安宁的渴望。

雷溪双月是湘江与洣水交汇处形成的“一浑一清”奇观。每逢月明星稀的夜晚,水面双月倒影清晰如镜,令人叹为观止。自明代起,这一景观便被列为地方八景之一,李远大的《雷溪双月》“雷溪双月映雷洲”生动描绘了此景,陈藻的《忆江南》也用诗句再现了“月映江花双溢彩”的美景。这份自然奇迹激发了无数诗人墨客的想象,也让人们感受到天地间那份静谧而神奇的美丽。

洣水的美景,是心灵的洗礼,也是人生的启迪。乘舟泛水,浪花飞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漫步岸边,荷花盛开,映日成趣。每年六七月,荷叶接天,莲花映日,芳香袭人。采摘湘莲籽,品味洣水的甘甜,仿佛品味人生的纯粹与美好。这些瞬间,都是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记忆,提醒我们在繁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智慧。

洣水,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她以静谧启迪智慧,以深邃孕育思想。古语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洣水的每一滴水,每一段故事,都是对生命的礼赞。她告诉我们:知行合一,把握当下,及时行动。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智慧如同洣水中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与善良。

▲九曲十八弯 廖哲清摄

洣水,这条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智慧之河,不仅是衡东的母亲河,更人们心灵中的精神寄托。在当今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追求短暂的刺激已成为常态。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洣水的低语,汲取她的智慧,以平衡心灵,迎接未来。

在洣水的静静流淌中,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光,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洣水之光,映照当下的哲思,点亮人生的璀璨。

▲静谧洣水 廖哲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