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喜群丨不是运气!祁商兴旺的底气,藏在善心与文脉里
我生在祁东、长在祁东,又干了几十年新闻宣传工作,见过太多在外打拼的祁东商人。说真的,他们能在商海里闯出名堂、日子越过越兴旺,绝不是运气好那么简单。在我看来,支撑他们走得远、做得大的,正是刻在骨子里的善心,还有融在血脉里的文脉。这些年亲眼所见的那些事儿,让我对祁商为何能兴旺,有着格外真切的感受——而这样怀揣善心、践行善举的祁商,从来不是零星个例,而是遍布天南地北的群体缩影,正是这无数颗善心的汇聚,才撑起了祁商的兴旺版图。
就说今年重阳节过后,我刷到网友“乡村女总裁”的视频,瞬间被河洲镇祥和村那三位企业家的事迹打动。为核实情况,我还特地给祥和村的支部书记唐开生打了电话,电话里唐书记一个劲儿感谢这几位企业家,语气里满是激动。雷小青、唐小周、唐中英这几位老乡在外创业多年,愣是连续六年回村里办“千家福,百寿宴”,把全村的老人都聚在一起过节,那热热闹闹的场面,全是实打实的心意!我与他们素未谋面,也不清楚他们创业路上吃了多少苦,但那份“走得再远也不忘家乡老人”的坚持,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以前驻村时,村里老人念叨在外游子的模样——这份沉甸甸的乡梓情怀,哪是金钱能衡量的?也正是这份不图虚名的赤诚,让祁商在乡亲们心里攒下了好口碑,而这份口碑,恰恰就是他们立业的底气。在祁商群体中,这样记挂桑梓、情系长辈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成了许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2017年我在玖隆村驻村扶贫,那儿有位周南方先生,他的善举,更让我亲眼见识到善心对事业的滋养。那年我刚到村里,就听村民念叨,一位在广西南丹创业的老乡,年年中秋给村里送月饼、过年送年货,就连村里的养老院、桥梁道路,都有他捐助的痕迹。有一次过年,我跟着村干部去给老人送物资,一位老奶奶握着我的手,反反复复说:“南方这孩子,没忘了咱啊!”看着老人脸上那满足的笑容,再想想周先生在异乡打拼,还时时刻刻惦记着故土的这份坚守,我忽然就想明白了:祁商的成功,从来不是只盯着生意场那点利润,而是把“自己好了也想着大家”的担当放在心上。这份善心换来了乡邻的真心信赖,也让他的事业在无形中得到了更多支持,这就是老话讲的“以善聚缘”啊!而像周南方这样,致富后不忘反哺家乡、传递温暖的祁商,还有太多太多,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祁商”二字里的温度。
还有东莞的龙文、江门的肖柏桥、李文杰,这三位老乡的故事我也特别熟悉。龙文是从四明山乡最偏远的旮旯里走出去的,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东莞站稳了脚跟,心里却总惦记着家乡的留守老人和孩子,年年都出钱出力做公益;肖柏桥在江门创业成功后,直接捐钱给太和堂镇的老家建食堂、办养老院,让乡亲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福利;李文杰是归阳镇走出来的有志年轻人,现任江门市祁商会会长,他离开家乡在外创业十多年,始终不忘初心,每年春节回乡第一件事就助老扶贫,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献爱心,深受当地百姓称赞。他们只是万千有善心的祁商中的一小部分,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各个角落,还有无数祁商在用同样朴素的方式,践行着初心、传递着善意。
每次跟他们聊天,都能感受到那份“喝了家乡水,就忘不了家乡人”的真诚——他们从来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件又一件小事告诉大家:祁商挣的是良心钱,做的是实在事。正是这千千万万件小事,汇聚成了祁商善心的洪流;正是这千千万万位有善心的祁商,用点滴行动筑牢了祁商群体的口碑,也为自己的事业积攒了最宝贵的财富。
祁东自古就有“会当兵、会读书、会经商”的说法,以前我就当是家乡人的一份自豪,直到见过这么多祁商的真实故事,才真正懂这话里的分量。“会读书”让他们有格局,不贪一时小利;“会经商”让他们有真本事,能在商海里站稳脚跟;而最可贵的,是他们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用善心待人,用诚信做事。这份被文脉浸润的行事准则,再加上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梓情,才让祁商在时代浪潮里越走越稳、越来越兴旺。而这一切的根基,就在于祁商群体中绵延不绝的善心传承,在于每一位祁商对初心的坚守——这份传承不是一人之力,而是群体共识;这份坚守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这几年见多了生意场上的起起落落,我越发觉得:生意做得再大,要是丢了本心,终究走不长远。而祁商的兴旺之道,恰恰就藏在他们对家乡的牵挂里,藏在他们对他人的善意里,藏在祖辈传下来的文脉里。这份力量,既温暖了故土,也成就了他们自己,更告诉我们:祁商的兴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千千万万颗善心的凝聚,靠文脉滋养的坚守——这,才是祁商最坚实的底气,也是最动人的传承,更值得每一个创业者细细品味、认真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