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新闻网
滚动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雁城诗文 > 正文:

散文|家乡的榔树

2024-01-04 22:57:32   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   作者:周运动
分享到:
 

2022年2月22日的一场大雪,家乡那棵古榔树轰然倒下了。

这棵榔树很有年头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它很古老了,它的根部很发达,直径至少有两米以上,如虬龙卧地,长满青苔,根部一侧已经腐朽中空,深不可测,常有蛇、鼠、黄鼠狼出没,树高百尺,树冠很大,尽管年代久远,仍枝繁叶茂,似乎半个村子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各色鸟儿成群结队落枝而栖。

这棵树坐落在祁东县白地市镇凤山岭脚下元木冲村(现为流泉町村)李家院子的中心位置,它是天生还是人植已不可考,据说200年前何家远祖第一代迁居此地时,它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之后陆续有李、聂、周、曾、王等姓加入,尤其以李姓居多,村庄依山而建,历十世而不衰,逐步繁衍生憩成近千人的大群落。

这棵树满载着儿时的“童话”。大屋院子大都是沾亲带故的乡里乡亲,数百号人住在一起,因而儿时的玩伴多得很,大伙在榔树底下捉迷藏、拍纸板、打弹子、踢链子、斗公鸡、跳绳、打筋斗、鞭陀螺、堆雪人、摔跤、爬树、玩泥巴、放风筝、燃烟花爆竹……花样百出,不亦乐乎。至于下塘游泳、下田捉泥鳅、放筝捕鱼、烧柴火饭、扯猪草、砍柴、牧牛、喂猪、收庄稼等等家务和农活,有样学样,无师自通,四五岁就都会了。可惜现在的孩子没法这么玩了,我们的儿时趣事让他们听起来尤如童话故事。

我的童年感觉还是幸福满满的,母亲很勤劳,加上两位姐姐的帮衬,我是从来不愁吃穿的,不像爱人小时候可怜巴巴的,为了分口米饭吃而满地打滚。那时候,高山林密,从凤山岭引一股清泉灌溉山下一大片肥沃的农田。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土,各种产出多不胜数,家禽、水产、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我家光枣树就有十余棵,大多是奶奶和何家爷爷种下的,泡枣、脆枣、长枣、甜枣、算盘枣都有,堂屋前后各有一棵桃树,一棵像西游记里蟠桃一般,一棵结果像极南瓜状,大小与黄梨差不多。水稻的田埂特产尤其丰富,狭窄的田埂上一边留作过道,一边玉米、高粱、生姜、西瓜、南瓜、水瓜、香瓜、黄瓜、豆角、丝瓜、豌豆、甘蔗……多得不胜枚举,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想吃什么就种什么。甚至从田地往田埂扶上一层泥巴,点种上黄豆、绿豆、白菜、甜菜、萝卜等等,足以让你感受丰收的喜悦。播种的种类繁多,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做出来的加工食品,比如家家户户在过年前用米、薯、荠、豆、麦、芋、高粱、花生和肉类等为原料做成粉、片、巴、丸、泡、条、皮等,通过蒸、煮、煎、炸、炒、晒等,加工出各色各样香甜、脆爽、可口的食品,恐怕用几本书都写不完,只是其中耕耘劳作的艰辛就不是我们这些玩童所能体会的了。

最有意思的是走亲戚。尽管大家都比较穷,但逢年过节父母两边的亲戚一个都不能落下。大人们一包白糖,一包南杂送来送去,送出去的礼物都有对等的回礼,就凭这一两包白糖杂货几乎可以把所有的亲戚行遍。路途远的住一晚,近的当天回,亲戚太多,一行就是好几天。每到一家进门后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红枣、枸杞、莲子、甜酒煮鸡蛋。现在,时过境迁,那份浓浓的亲情逐渐变得风轻云淡了。

当然,快乐的童年并不是什么烦恼都没有。玩伴之间总有一些冲突,上一刻相互打得鼻青脸肿,下一秒又相互玩到了一起,从不记仇,我因为力气比较大,落败的一方家长常常找上门来讨说法,每次母亲都是赔礼道歉,好话说尽,还要奉上几个鸡蛋、鸭蛋。白天没时间搭理我,或者想教训一下,要么追不上,要么找不到人,但你总得回家吃饭、睡觉吧。每每到晚上把我从被窝里拖出来,用手掌拍几下算是轻的,常常用竹枝抽,抽得屁股又痒又痛,被抽过之后缩在床上抽噎一会儿眼泪还没收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天亮,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依然故我,三天两头遭打,就是不长记性,旧伤未愈又添新疤。有时偷偷把竹枝藏起来,可是堂弟家的一块竹林就种在堂门前,取之不尽,我恨不得一把火将竹林烧掉。

这棵树启迪了少年的“觉醒”。大概在常宁二中读初二的时候稍微懂事了一些,此前书是怎么读的没有什么印象了,反正人坐在教室里,眼睛盯着黑板和老师,而心里总在想着玩得开心的事;耳朵里充盈的,不是近处树枝上的鸟鸣,就是远处炸响的惊雷。也许母亲觉得再这么玩下去,这孩子就废了,于是转学到常宁二中读书。刚开始,还是一脸懵逼,好像是没有灵魂一般,上课时眼睛总往外面看,惹得老师愤怒地用黑板刷砸过来,吓了我一大跳。晚自习,同学们都在认真复习功课,我不知道做什么,好奇地问同桌“你总捧着书本看什么?”“复习呀!”在我看来课本只是做作业时抄一下,把要背诵的熟读几遍,除此之外,其它时间不翻书,其它内容不关注。此刻我突然有种灵魂附体的感觉,有所醒悟,于是翻开书来看,原来老师讲的,平时考的,书本上都有。从此,我的学习成绩一路飙升,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已经是全班中等了,这是常宁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呀,有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觉醒之后的冲劲是很足的。初二第二个学期又转学到祁东白地市镇万福岭乡中学。每天早上不用母亲叫,5:00钟准时起床点煤油灯夜读,6:00吃早餐后走七、八里路赶到学校早读。课堂45分钟全神贯注,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刻进了脑海里。晚自习或者在放学的路上,再把老师讲的课过一遍“电影”,期末复习时把书本知识归纳成若干知识点,原来觉得很“厚”的教科书竟然变得很“薄”了,于是利用空出来的时间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全班70多个同学,我每次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很少落到第三。初中毕业后虽然顺利考入了耒阳师范学校,但现在想来,多少有些遗憾吧。

这棵树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凤山岭上莽莽林海改种油茶树之后,清澈的山泉水和稻花香连同走亲戚的风俗,伴随着榔树和老一辈日渐凋零,一起落入了历史的尘埃。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因其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民风纯朴,别墅成群,环境优美,已经成为祁东县最早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然而,无论是它的兴盛与荣华,还是儿时玩伴的欢声笑语,五十年过去了,它一直挺立着,顽强地坚持着,尽管枝杈日渐递减,枝叶一年比一年稀疏,但还是冬枯春芽,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悠久与沧桑。

万物总是生生不息,生死枯荣是自然规律,古榔在它的最后一刻选择了一个千年一遇的特殊日子,百年难遇的一场瑞雪为它举行了一场盛大葬礼,苍茫大地为之素缟,远在天崖海角的游子为之遥祭,还有如亲人般无尽的惋惜、不舍与惆怅!

(周运动/文)